《孟子》說:“食、色,性也?!闭f明食是人類的本能。一般意義上的“吃飯”并不屬于文化的范疇。
“中醫食療文化”指的就是吃的方式的不同,包括飲食原料的獲取和食物制作方式、以及食物制作時使用的器物,簡單的說就是怎樣既吃得好、又吃得健康、美觀、吃得雅致。
一個很簡單的人人每天都離不開的“吃”,實際上是有很多講究的,和很多方面如宗教、哲學、科學、經濟、風俗、價值觀、心理活動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,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,中醫健康食材文化已經成為一個體系。
中國的中醫食療文化,淵源流長,豐富多彩。其特點是“良藥苦口”變為美味的“良藥可口”,從食物原料的選擇,到烹調技術的不斷改進和進化,到食用器物的精美等無一不體現出其精之處;美味不僅指中藥變可口,還包括了食療環境、食療方式、飲食時的相互交流等。色、香、味俱全的飲食和進食者達到一種和諧的統一,這是中國幾千年文化沉淀在飲食方面表現出來的特殊形式。
中醫“食療”的目的是以飲食調理疾病。
中醫食療以中國的飲食文化為基礎,融匯于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中,同時又與中醫學融為一體,因此食療文化的意義既超越了飲食文化,又超越了治療疾病,從而大于藥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