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疾醫、瘍醫、獸醫”的職責是治病,藥食同源廠家“以五毒攻之”,但同時要“以五味、五谷、五藥養其病”;“以五味節之”,“以酸養骨,以辛養筋,以咸養脈,以苦養氣,以甘養肉,以滑養竅”;“藥之養之食之”,說明即使是治病的醫生兼有“醫食同源”的職責,也應該掌握“食養”的知識。
這是“膳醫”文化的形成與穩固期,中醫=膳醫,中醫實際就是營養,實際就是用營養治病,中醫辯證就是營養的辯證,膳醫研究發現,不同的營養問題就會導致不同癥狀和疾病。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說: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十去其九。谷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?!边@些都說明了在古代食物與藥物便是相輔相成的關系,共同為治療疾病和保護身體健康服務。
戰國時期中醫食療養生頗為盛行,這是人類對“長生”的追求。在這種前提下,一些作用較為緩和而具有養生保健作用的藥物(其中很多都屬于食物)被發現并應用到食療養生中,這樣也就促使食療進一步發展起來。在人們追求養生長壽的活動中,發明創造了很多方法,神仙方士之術(又稱黃老之術)是其中的代表,他們認為黃帝乘龍登天,成為了長生不死的神仙;他們認為彭鏗修身養性活到了800歲,號稱“彭祖”,而彭祖成了食療之祖。